香港自7月初开始,短短数个星期就已经新增超过1000例COVID-19新型冠状病毒病例,占当地1月23日录得首个输入病例以来总确诊数目一半以上,被特区政府形容为“第三波疫情”。卫生部门周一(7月27日)公布再有145人确诊新冠肺炎,再度创单日新高,且是连续第6天新增确诊人数超过100人。
媒体梳理多个被普遍认为是新一波疫情爆发的成因。
原因一:20万人获豁免检疫
大部分抵达香港的人都需要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和病毒检测,但九类人士——航空机组人员、货船船员、政府公务人员及与中国大陆、澳门、台湾有商务往来的人,或居住在大陆但在香港求学的学生等——此前可以获豁免强制检疫,只须每天量体温,接受医学监察。
政府数据显示,今年2月至5月,至少20万人次入境香港获豁免检疫。
原因二:社区“饭聚”活动多
一些评论认为香港市民出现“抗疫疲劳”,社交距离措施没有做足,社区活动显著增加,多座购物商场人流密集。这些场所内大部分人仍有戴口罩,惟独饭聚(聚餐)成为了传播链的其中一个关键。
原因三:政府牵头推行在家工作的时机
新一波疫情中,港府并没有即时安排公务员在家工作。 7月13日,特首林郑月娥称,政府不会大幅度实施公务员在家工作,担心令服务受影响,但会容许员工弹性上班。之后几天,多名公务员接连确诊。才允许公务员在家工作。
不少专家指出,香港本已近乎全民戴口罩,“戴口罩令”的作用,还不如在家工作般立竿见影。
原因四:政府未作全民检测
香港传染病医生曾祈殷表示,香港早期防疫确实做得不错,但问题是并没有把数字归零,4至5月时容许了一些零星病例出现,可能由此埋下了“计时炸弹”,香港防疫其中一个不足之处,就是一直没有在检测装备及人手上做全盘计划,这一波疫情爆发前,每日检测量实际只有约3000人,不及专家一直倡议的7500人。
新闻摘自:BBC
照片摘自网络
Post comments (0)